我院承辦2022年中國人口學會年會“人口與區域發展”分論壇

發布者:林蒼桑發布時間:2022-07-29浏覽次數:309

2022722日,我院人口研究所承辦的2022年中國人口學會年會“人口與區域發展” 分論壇(騰訊會議号:770-273-600)成功舉行,分論壇聚焦人口與區域發展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讨,來自全國有關高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等的工作者近90人參加了會議。

分論壇由我院秦賢宏副教授主持,來自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山大學、加拿大预测网、阜陽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十一位師生進行了交流發言,選題涉及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區域人口年齡結構以及養老服務、長江經濟帶人口分布以及規劃、區域人才發展等方面。


脫貧攻堅及鄉村振興方面。臧雷振教授采集2015—2018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市面闆數據,基于空間計量模型,探索及評估人口流動對貧困縣脫貧摘帽的作用機制和空間溢出效應,發現相比流出地,人口流動對流入地具有更強的減貧效果,且相鄰城市流動人口增加的示範效應會促進本市貧困縣的脫貧摘帽;秦晴碩士生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運用盧曼一般系統理論對D區農村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得出D區農村整體可持續發展水平較好,人口子系統滞後于經濟、社會子系統的基本結論。

區域人口年齡結構以及養老服務方面。韋曉丹博士生指出高度老化的勞動人口年齡結構将成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新常态,中國勞動力老化将從勞動要素、經濟結構和科技創新等方面對經濟發展産生重要影響;陳歆悅博士生通過對比分析,舊金山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紅利轉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口年齡結構明顯較舊金山灣區更為年輕,其次是舊金山灣區有着更大的人力資本存量,而粵港澳大灣區有着更高的人力資本增量,最後是舊金山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對經濟增長的依賴都從人口年齡結構紅利轉變為人力資本紅利;李瑞雪碩士生采用基尼系數、洛倫茲曲線和數據包絡法(DEA)對南京市2020年各區機構養老資源的人口和地理分布進行公平性、效率性評價,為決策提供依據。

長江經濟帶人口分布以及規劃方面。秦賢宏副教授從空間角度對長江經濟帶未來人口發展做了戰略規劃分析,認為長江經濟帶在規劃過程中要注意“胡煥庸亞線”的存在,通過引導人口向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發展潛力較強的地區集聚,構建“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空間格局,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文貝童碩士生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分縣數據,采用不均衡指數、重心轉移軌迹模型、空間自相關等方法,探究了2000-2020年長江經濟帶人口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集散态勢,分析了人口變動的影響因素。

浙江省人口與區域發展方面。張興文研究員2020年浙江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為基礎,以2021-2035年為預測期,通過人口隊列要素模型和趨勢外推方法組合,對浙江省未來人口總量、結構以及分地市、分縣尺度的人口分布進行預測,形成貫通省--縣多層區域人口整體性趨勢預測的方法路徑;邵占鵬副教授通過分析浙江省在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中的促進因素:民營經濟發達、政府二次分配、鄉村民衆創業熱情高漲等,對比分析浙江和江蘇的異同,發現江蘇在城鄉收入差距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需重點營造良好的營商和創業環境,減少第一産業從業人口,讓更多的留在鄉村的人進行創新創業,從事民營經濟活動;高雅碩士生對浙江省人口流動的特征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流動人口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優化産業結構。在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流動人口大量湧入對當地的資源、環境提出了挑戰。

區域人才發展方面。白如山老師運用最鄰近指數、核密度估計等方法分析了安徽省新興産業領軍人才集聚格局,并采用地理探測器模型識别地方品質對領軍人才集聚的作用力,發現安徽省領軍人才主要以先進制造領域、電子信息領域、生物醫療領域和新材料領域為主,在空間上呈現“一帶雙核多點”的集聚特征等主要結論,為地方政府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人口研究所黃健元教授對十一位師生的報告進行了點評。他認為本分論壇的研究選題具有前瞻性,方法規範,結論合理;論文構思新穎、部分觀點具有創新性;并且對存在的不足和可改進之處提出了參考建議。

會後有多位嘉賓專門緻謝會議組織者,稱本次會議使其收獲非常大,拓寬了研究視野,了解到了更多的研究方法,為日後開展研究提供了一些新思路和新方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