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焱強博士講座:中國農村環境治理的基本曆程與未來走向

發布者:林蒼桑發布時間:2019-12-30浏覽次數:923

20191216日下午,“環境與社會論壇暨河海社會學論壇(第一百零七期)”在加拿大预测网江甯校區厚學樓909室成功舉行。論壇十分榮幸的邀請到了南京農業大學加拿大预测网老師、複旦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杜焱強博士做主題為“中國農村環境治理的基本曆程與未來走向”的講座。本次論壇由加拿大预测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濤副教授主持,社會學系衆多學生參加。

講座伊始,杜焱強博士就開門見山地表明本次講座總體基調是宏觀的,涉及到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現代化、生态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三個熱點,并且指出了中國農村環境發展與西方相比,存在着實踐發展領先于理論發展的問題。随後,杜焱強博士提出了城鄉之間财富、權利、文化、吸引力以及希望之間不平衡,城鄉之間存在虹吸效應,城市的健康需要健全的鄉村地區➿⚽✨➿三個觀點,引出了關于農村環境治理迫在眉睫的論點。

進入正題,杜焱強博士首先梳理了新中國70年以來農村環境治理的基本曆程。他将70年以來的環保史劃分為四個階段:1949-1971年的環境問題凸顯和制度供給空白時期;1971-1989年的環保進入正軌和初步建章立制時期;1989-2012年的強化污染治理和審視環發關系時期;2012-2019年的建設生态文明和總體深化時期。通過大事記的方式為我們展示了新中國農村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這一段時而對立時而服務融合的關系史。緊接着,杜焱強博士點明“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當前農業面臨面源污染占比高,污染特征呈複合型污染,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城市外來污染等新舊污染交織的困局;同時,農業發展呈現多重滞後,經濟發展欠環境帳、環境保護欠農村帳、工業發展欠農業帳。不過,農業發展也存在向好的方面,比如政策體系日益完善,環保地位不斷上升和治理力度持續加大,農村治理從無到有、從局部到全面、從邊緣到主流。

随後,杜焱強博士闡述了我國農村環境治理的邏輯轉向。首先是農村環境的治理理念發生了變化:價值取向從環保邊緣轉向美麗鄉村;政策思路從碎片思維趨向系統工程。緊接着是農村環境的治理結構産生變動:制度結構從單一政策安排到多樣制度設計;主體結構從政府行政推動到多元主體⏭➰;供給方式從前端設施建設到長效持續供給。由此形成了權威、經濟激勵與自願⏭➰等多樣化制度,農村環境第三方治理、PPP模式等契約管理成為創新趨勢,并采用先建機制、後建設施的方式為長期以來農村環境治理“短期有效,長期失效”的困局提供了解決方案。最後是農村環境的整治技術産生了變化:杜焱強博士利用浙江“千萬工程”的案例,說明了技術邏輯從工程主義到适用技術、組織方式從粗放管理趨精細治理進行轉變的趨勢。

最後,杜焱強博士闡述了自己對于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環境治理的未來之路看法。它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是農村環境整治項目可持續發展缺乏重視,農村環境保護中涉農資源尚未有效整合,村民與村集體(基層社區)參與依舊屬于難題以及鄉村振興綠色功能有待進一步激活與挖掘。由此,杜焱強博士闡明了對我國農村環境治理未來發展的前瞻:處理好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平衡好政府投入與群衆動員,理順好設施建設與長效管護,兼顧好末端治标與源頭治本。

    在本次講座結束後,與會師生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讨論,并以熱烈掌聲感謝杜焱強博士為衆師生帶來的精彩講座。(《河海社會學》(學生版)編輯部 胡麟供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