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上午,“河海社會學論壇(第八十五期)”在加拿大预测网江甯校區厚學樓909室成功舉行。本次論壇榮幸地邀請到了浙江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林曉珊教授做題為“中國城鄉家庭的消費升級與消費分層”的主題講座。本次論壇由加拿大预测网副院長王毅傑教授主持,胡亮副教授做評議,衆多師生參加。
首先,林曉珊教授以自身所做的“生活化”研究為切入點,将最新熱點“中美貿易戰”作為引子導入講座主題,由此引發與會師生就“貿易戰帶來的消費影響”這一議題展開熱烈讨論。基于既有數據不難得出二戰後美國消費升級的顯著特征:基本生活需求消費占比降低,高層次享樂消費占比提高。而我國的消費升級之路則更多的從當下的社會現象舉例,同時從耐用品的消費升級曆程透視中國消費升級之路。通過數據對比引出問題: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斷增長,同比增速卻不斷下降,如何解讀中國的消費升級?
接着,林曉珊教授從四個維度(傳統、現代、經濟學、社會學)對消費升級進行了詳細分析與解讀。以宋末元初黃道婆對手工棉紡織技術的革新為例,揭示傳統社會中的消費升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它既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消費結構,也不可能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訴求,與現代市場經濟中極速的消費升級不可同日而語;現代社會中消費升級無論是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産生了飛躍;其經濟學内涵一般指消費結構的升級,是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直接反映消費水平和發展趨勢,是擴大内需、促進消費、實現産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從社會學角度出發,消費升級可以說是一場日常生活現代化的運動,是對日常生活的系統化改造,但也近乎是一個現代化的“焦慮”。從1998年首次出台的“擴大内需”政策,到2011年提出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消費升級的政策曆程表明了消費升級已經超越個體日常生活層面,成為一個國家層面的發展話語。
再次,通過分析消費升級的消費邏輯,林曉珊教授将消費升級與消費分層聯系起來。一部分人在消費升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另一部分人則很可能跟不上消費升級的步伐,或者根本沒有能力實現消費升級,由此産生兩個後果,分别是産生貧富差距與社會結構失衡,兩個後果進一步擴大了不同階層之間的消費不平等,導緻顯著的消費分層現象。
進一步,林曉珊教授對消費分層的内涵、形成領域及其四個維度進行了闡釋,揭示了消費分層的三種趨勢:兩極化、結構化與擴散化。消費分層已經出現了兩極化的趨勢,消費升級與消費降級并存,緻使富裕階層和底層社會在消費方面的差距出現兩極化趨勢;不同階層的消費升級一方面越來越受制于自身的階級地位,另一方面,不同階段的消費升級也再生産出了不同的階層地位;消費分層不再聚焦于單一層面上的層級化,而是朝着多個維度的分化,并滲透到日常消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消費領域的不平等在更寬泛的領域中得到體現。
最後,林曉珊教授将消費不平等引入政治領域,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消費不平等的議題,提出消費從來沒有在政治之外存在過,指出當前消費社會學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貧困問題和不平等現象的探究還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一些對消費社會進行批判的論著實際上也并沒有對豐裕社會中的貧困和不平等問題展開應有的批判。講座尾聲,林曉珊教授借用伊萬·塞勒尼的觀點作為結尾,“隻要社會學回到對大多數人的關切上,關心階層、性别和種族不平等,權力、貧困、表達、剝削和偏見,它将能找到自己的根。”不僅回應了對不平等問題的看法,也呼應了講座開始所提出的生活化議題。
在評議環節,胡亮老師對社會現存的生活節儉卻又舍得購買奢侈品的消費态度和生活方式提出疑問,并提出年齡差異、代際差異、家庭生命周期作為一種新的分析維度加入消費研究,以偏重人類學的角度對消費升級進行了自己的解讀。林曉珊教授做出回應并引發了與會師生就相關問題的熱烈的探讨。最後,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河海社會學》(學生版)編輯部 吳曉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