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铨教授做“智媒時代的新聞生産和新聞傳播”學術報告

發布者:林蒼桑發布時間:2019-09-17浏覽次數:465

  2019522日下午,新聞傳播學著名學者、馬工程重點教材首席專家、南京大學丁柏铨教授作客加拿大预测网江甯校區,在厚學樓210室與加拿大预测网的老師和學生們深入交流了他近年來對于智媒時代下新聞的人文關懷的思考和研究經驗。

講座開始,丁教授提出,當下,媒體智能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而我們也進入了智媒時代這個特殊的時代。前在智媒時代所使用的主要技術有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鍊、虛拟現實和傳感器,因此,智媒所呈之“能”,是先進技術之“能”。

然後,丁教授對智媒與人文内容和精神的關系做了一個總論:智媒為人文内容和精神傳播提供了便利和幫助,并且優化了傳播效果。在先進技術助推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傳播方面,對應于上述智媒時代的技術,丁教授認為有幾個表現:(1)在基于大數據做成的新聞中包含着豐富的人文内涵。對于記者而言,要做到從大量數據中總結和歸納出所有的信息要點使十分困難的。但是大數據新聞可以做到這一點,以“春運”和“兩會”數據新聞為例,數據和數據背後的故事,被用來诠釋春運期間人們“回家”的溫馨主題和複雜感受,報道“兩會”的(大)數據新聞,體現了代表、委員對人民利益和心聲的關注和呵護。龐大的數據中包含了很多人文精神和人文内容。(2)人工智能為記者在部分方面的勞動提供便利,提升了工作效率,體現出了其本身的人文關懷屬性。目前人工智能在新聞業中的應用是:通過大數據搜尋新聞線索,以爬蟲的方式對數據進行深度檢索,從而獲得豐富的相關數據和信息并對此進行分析解讀,按特定主題的指令選擇出有報道價值的新聞選題,并且撰寫和校對新聞稿件,對于特定的受衆群體進行特定的推送和推薦。以上工作耗時耗力,甚至有些任務僅靠人力幾乎不能完成,機器人取代人進行這部分勞動,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人性化的表現,具有豐富的人文内涵,因而值得稱道。(3VR技術為受衆提供高度逼近原形原貌的景象,具有人文性。2015年,在對深圳市光明新區某工業園區發生的重大山體滑坡事故的報道中,有關媒體使用了VR技術,意在對山體滑坡過程進行災情還原。這種報道方式使對新聞事件的報道可視化、直觀化、全方位化,增加受衆對于新聞事件本身的理解程度。這也是VR技術的人文關懷所在。(4)與新聞生産相連的傳感器的雙重角色都通向人文。丁教授認為,傳感器的運用産生了兩種不同的角色身份:作為人的感官的延伸的角色和 能夠将用戶反饋深化到人的生理層面的工具的角色。前一種角色身份,進一步加固了人的主體地位;後一種角色身份,則深化了與人的親密關系,而這兩種身份,都通向人文。(5)區塊鍊也可用于弘揚人文。區塊鍊作為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其本質是一種分布式的數據存儲方式。區塊鍊具有的“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可以追溯和智能合約等特征和功能,與維系誠信這一人文精髓是一拍即合的。這是其獨特價值之所在。據此,它可以有效防範虛假新聞和不實報道。有研究者認為:由智媒形成的智媒鍊,用區塊鍊技術重塑數字傳媒,提升日顯稀缺的“注意力”的價值。這揭示了區塊鍊在新聞傳播領域發揮其獨特作用的技術路徑。

綜上,丁教授總結說:“總之,先進的技術進入新聞生産領域以後,不僅帶來了新聞發展的新模式、新樣式,而且給人文内容和人文精神的傳播帶來了新景象、新起色。”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新聞的生産和傳播的方式産生了極大的轉變。有些問題和矛盾也開始漸漸凸顯,比如技術本身和我們應該極力保護的人文内容、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之間的關系。技術在人文素養方面,無法取代人類。丁教授提出,智媒時代的機器人有其不能與人類媲美的缺點,所以,對于新聞工作者而言,如何在智媒時代中保障自己的地位也尤為重要。要做到“三個親自”:親自觀察、親耳傾聽、親身體驗。親自觀察是指記者對新聞場景的觀察細緻入微,也是指對于人本身的表情和行為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親耳傾聽是指記者對于采訪對象語義的分析和潛台詞的理解能力;而親身體驗也就是體驗式采訪,能夠捕捉情緒起伏的心路曆程。這“三個親自”是當前的智媒時代乃至于未來的智媒時代人類記者領先于機器人記者的三個基本方面。此外,記者更加要注重自己的人文素養的培養、提升自我要求:對對報道對象加以人文觀照、在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報道者自己具備人文情懷。

最後,在和同學們的讨論和交流中,丁教授解答了同學們對于從什麼樣的媒介視角出發來理解智媒體的疑問,并且提出:人是媒介和媒體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同時,技術對于媒體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而我們應從人,技術和媒體三方面的關系,來考察和讨論這個問題。

    丁柏铨系南京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11月至20034月任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主任。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是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學部新聞傳播學科咨詢組成員,擔任多個學術委員會的顧問和評審專家,多個高校的兼職教授、特聘教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育部重點教材《新聞采訪與寫作》課題組首席專家,國家社會科學規劃重大項目“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産黨新聞輿論觀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新聞傳播學系供稿張傑 王海納)


Baidu
sogou